刷到那段视频时,我盯着屏幕里蹦蹦跳跳的小姑娘直乐——扎着马尾辫,穿着蓝白校服,站在山东舰甲板上一会儿张开双臂转圈圈,一会儿踮脚往舰载机方向张望,活像只刚出笼的小喜鹊。评论区却炸了锅,好些人留言“急得直拍大腿”:“她咋刚好11岁?”“我家娃差俩月才够线,肠子都悔青了。”
这才反应过来,这姑娘的“手舞足蹈”可不单是高兴。山东舰这次对香港市民开放,明明白白写着“11周岁及以上可预约”,多少家长翻着户口本直叹气,就为这多出来的一岁,多少人蹲在预约系统前熬红了眼。这小姑娘卡着生日当天进门,说是“踩着点捡漏”都算客气,简直是“天时地利人和”的典型——搁古代,都能被说成“命里带吉”。
视频里她扒着栏杆喊“妈妈你看!战斗机比我想象的还大!”,我特意查了查数据:山东舰搭载的歼-15舰载机翼展超14米,就算蹲在地上看模型都够震撼,更别说真家伙就停在眼前。有个香港阿叔在直播里抹眼泪:“我小时候在课本上画航母,画了二十年,今儿总算站到甲板上了。”这话听着糙,可细想全是实在的感慨——有些东西,光靠文字图片,永远触不到魂儿。
开放日那天,甲板上全是举着手机的脑袋。有穿西装的白领专门请了假,有推婴儿车的妈妈把娃绑在身上,连头发花白的阿婆都柱着拐杖问解说员:“这铁家伙真能跑大洋?”有个戴眼镜的小学生举着笔记本狂记,后来才知道他是学校航模社的,说“要把每个零件都画进模型里”。这些场景比任何宣传片都有说服力——大国重器不是电视里的特写镜头,是能摸得到、听得见、甚至能闻到机油味的实在存在。
有人担心“开放会不会泄露军事机密”,可实际看看就知道:开放的也就是甲板、飞行甲板模拟区和装备展示区,核心区域根本碰不着。但就这点“皮毛”,足够让普通人对国防有新认知。以前聊起航母,很多人只知道“很大”,现在能指着甲板说“这儿是飞机起飞的地方”“那儿装导弹”,这种具体的认知,才是真正的“国家认同感”。
我刷着刷着就想起自己小时候,学校组织看《新闻联播》,看到航母下水,全班挤在教室后排看模糊的画面,老师说“这是咱们自己的航母”,底下有人小声问“能坐吗”。现在倒好,香港的小姑娘不仅能“坐”(虽然只是参观),还能在甲板上撒欢儿。这变化不只是航母多了,是咱们的底气足了,敢把“国之重器”亮给老百姓看,敢让普通市民摸摸“国之脊梁”。
要是能轮到我登山东舰,我最想爬上那个最高的观测台。听说站在那儿能把整个甲板尽收眼底,能看见舰载机滑行时的尾焰,能听见螺旋桨搅动空气的轰鸣。不为别的,就想站在这儿想:当年咱们画在课本上的“铁家伙”,如今真成了守护海疆的“铁盾牌”;当年只能想象的“大国重器”,如今就这么实实在在立在眼前——这大概就是“家国情怀”最具体的样子吧。
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
股票配资开户费用,中国股票配资网网,配资炒股论坛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