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干①
甲曰阏逢②,乙曰旃蒙③,丙曰柔兆④,丁曰缰圉⑤,戊曰着雍⑥,己曰屠维⑦,庚曰上章⑧,辛曰重光⑨,壬曰玄黓⑩,癸曰昭阳⑪。
①十干:干者犹树之干也。
在中国传统历法中,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被称为“十大天干”,亦作“十干”。
甲(jiǎ)、乙(yǐ)、丙(bǐng)、丁(dīng)、戊(wù)、己(jǐ)、庚(gēng)、辛(xīn)、壬(rén)、癸(guǐ);其中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为阳干,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为阴干。
图片
十干
②甲曰(yuē)阏逢:甲是拆的意思, 指万物剖符而出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甲,东方之孟,阳气萌动。从木,戴孚甲之象。一曰人头宜为甲,甲象人头。凡甲之属皆从甲。”
本义是指种下的种子发芽之后,破土而出的嫩苗所戴的种壳,即甲木属阳,一般指森林大树,性质强壮。
甲木有恻隐之心,具上进心,好华美的事物而有风雅的性格,进退有情有义,处事负责,但缺乏应变能力,又因常烦恼故做事多劳苦。
图片
“甲”字的演变
甲。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,其古字形一说像动物护身的硬壳,一说像古代将士作战时穿的铠甲。
“甲”在商代多用作先公上甲的专名以及天干的第一位。甲后来也指籽实的外壳,植物的种皮等,又指人手指和脚趾上的角质硬壳。
甲由铠甲引申代指披铠甲的士兵。甲由天干的第一位引申为动词,表示居于首位。
早在商代,“甲”就被假借为天干名称。由于“甲”是天干的第一位,所以又被赋予“居于第一、冠于”,“第一的、上等的”等义。如:桂林山水甲天下。在旧社会,最为显贵的宅邸或科举的第一名就被称为“甲第”。
天干的第一位,用以纪年、月、日。
三国魏·何晏《景福殿赋》:“星居宿陈,绮错鳞比,辛壬癸甲,为之名秩。”
宋·苏轼《喜雨亭记》:“乙卯乃雨,甲子又雨。”
阏逢(yān péng):亦作'阏蓬',十干中“甲”的别称,用以纪年。
图片
“阏逢”释义
《 尔雅 ·释天》:“太岁在甲曰阏逢。”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 :“寅,在甲曰阏蓬。” 高诱 注:“言万物锋芒欲出,拥遏未通,故曰阏蓬也。”
也作“焉逢”。
《史记·历书》:“太初元年,岁名焉逢、摄提格。” 司马贞索隐:“焉逢,《汉书》作'阏逢’。
《史记·历书》:“焉逢困敦三年。” 司马贞 索隐:“焉逢,甲也。”
③乙曰旃蒙:乙是轧的意思, 指万物出生,抽轧而出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乙,象春草木冤曲而出,阴气尚强,其出乙乙也。与丨(gǔn)同意。乙承甲,象人颈。凡乙之属皆从乙。”
本义是指像春天草木弯弯曲曲地长出来,这时的寒气还比较强,生长出来十分艰难。
乙木属阴,指小树花草之类,性质柔软。乙木富同情心,性情和蔼,外表谦虚,但内心占有欲强,虽有才能,但常烦心。
图片
“乙”字的演变
早在商代甲骨文中,乙字就借用为天干第二位,到秦汉时已有一千多年,本义湮没。战国时代的人认为世界由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种物质构成,名为五行。
春天居四季之首,甲、乙居十天干的第一、第二位,因此东方木与甲乙相配,代表春天。
《礼记·月令》:“孟春之月……其日甲乙。”
《淮南子·天文》:“东方木也……其日甲乙。”
天干的第二位,与地支相配,用以纪年、月、日。
《尚书·召诰》:“越六日乙末,王朝步自周。”
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奋轧于乙。”
唐·韩愈《李君墓志铭》:“经一月,疽发背,六月乙酉卒。”
由“天干的第二位”之义,进而引申出“第二,次一等”之义。乙科,乙榜,乙第等词均有“第二”之义。
清·王晫《今世说·识鉴》:“同考以波澜简质,度其人已老,请置于乙。”
旃蒙(zhān méng):十干中“乙”的别称。古代用以纪年。
《尔雅·释天》:“太歲在甲曰閼逢,在乙曰旃蒙。”
清·恽敬《答董牧唐》:“旃蒙之春,东上象湖,士女盛殷,礼文亦富。”
④丙曰柔兆:丙是炳的意思, 指万物炳然著见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丙,位南方,万物成,炳然。阴气初起,阳气將亏。从一入冂(jiōng)。一者,阳也。丙承乙,象人肩。凡丙之属皆从丙。”
本义是指在南方阳光普照,万物皆生枝布叶,生意盎然。
丙火属阳,指太阳,炎炎炳照之意。丙火为火之兄,含有朝气蓬勃,热情开朗之意。还含有适合各种社交活动,但也易被误解为好大喜功。
图片
“丙”字的演变
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,但所模拟之形尚无定论。“丙”本应是一个象形字。根据这种的结构。如郭沫若先生就说:“丙之像鱼尾。”其根据是《尔雅·释鱼》中的解释:“鱼尾谓之丙。”
现代古文字专家于省吾认为,“丙像物之安,安亦谓之堤”。安与堤“即是今俗所称物之底座”。于省吾的证据是甲骨文“丙”上面可以置物,下面像底座之足,如爵、鼎的足部相似。
无论“丙”字的本义是某种器具还是“鱼尾”,后来都被废弃了。由于它在天干中位列第三,所以它又被用来指可数序列中的第三个。如“丙等”就是“三等”。
《尚书·召诰》:“越若来三月,惟丙午朏。”
汉·蔡邕《陈太丘碑文》:“中平三年八月丙午,遭疾而终,临没顾命,留葬所卒。”
宋·苏轼 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序:“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”
古代以十干配五方,丙为南方之位,因以指南方。如《说文》:“丙位南方。”在古代的五行观念中,“丙丁”属火,所以它们就成了“火”的代称——丙为阳火,丁为阴火。
如所谓的“丙丁神”,实际上就是指“火神”,而常说的“付丙”,意思就是“用火烧掉”。
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:“心主夏,其日丙丁。” 王冰注:“丙丁为火。”
柔兆:岁阳名之一,指太岁在“丙”。古代岁星纪年法用岁阳和岁阴相配合以纪年。
《尔雅·释天》:“太岁在丙曰柔兆。”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“民食三升,辰在丙曰柔兆。” 高诱注:“在丙,万物皆生枝布叶,故曰柔兆也。”
⑤丁曰缰圉:丁是强的意思, 指万物丁壮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丁,夏时万物皆丁实。象形。丁承丙,象人心。凡丁之属皆从丁。”
本义是指夏天万物长势蓬勃,节株壮实,正值强壮之年。
丁火属阴,指灯火、炉火等,火势不稳定,得时有力,失时无力。丁火为火之妹,具有外静内进,思想缜密的性格。但是多疑与心机是其缺点。
图片
“丁”字的演变
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,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钉子的形状,是“钉”的初文。
唐兰《释丁》曰:“余谓丁者,钉之本字。”
《晋书·陶侃传》:“及桓温伐蜀,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。”
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·辩论二》:“以桂为丁,以钉木中,其木即死。”
“丁”后来假借指天干的第四位,又指序数第四。
《礼记·月令》:“(仲春之月)上丁,命乐正习舞,释菜。”
宋·周密《癸辛杂识续集·喜行古礼》:“凡朔望二丁,必大集里中人士以行礼。”
清·钱大昕《十驾斋养新录·六壬》:“十月丁亥夜半得贼问。”
“丁”又指成年人,特别是指能充任赋役的人,由此引申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、仆役,也泛指人口。
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庖丁为文惠君解牛。”
唐·白居易《新丰折臂翁》:“无何天宝大征兵,户有三丁点一丁。”
宋·刘克庄《寄何立可提刑》诗:“赤手募丁修险隘,白头擐甲御风寒。”
“丁”还有遭逢、遇到、碰到的意思。
《诗经·大雅·云汉》:“耗斁下土,宁丁我躬。”
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序致》:“(吾)年始九岁,便丁荼蓼,家涂离散,百口索然。”“丁”又指蔬菜、肉类等切成的小块。
茅盾《微波》:“烧饭娘姨又送上满满的一盘炒鸡丁和一大碗的火腿白菜汤。”
强圉(yǔ):意思是强壮多力,豪强;有权势的人,天干第四位丁的别称。用以纪年,谓守卫边疆之事。
《楚辞·离骚》:'浇身被服强圉兮,纵欲而不忍。'王逸注:'强圉,多力也。'
《汉书·叙传下》:'曾是强圉,掊克是雄。报虐以威,殃亦凶终。'
《汉书·公孙贺刘屈牦等传赞》:'九江祝生奋史鱼之节,发愤懑,讥公卿,介然直而不挠,可谓不畏强圉矣。'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'大荒落之岁,岁有小兵,蚕小登,麦昌,菽疾,民食二升,巳在丁,曰强圉。' 高诱 注:'在丁,言万物刚盛,故曰强圉也。'
⑥戊(wù)曰着雍:戊是茂的意思,指万物茂盛。
郑注《月令》曰:“戊之言茂也。万物皆枝叶茂盛。”
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中宫也。象六甲五龙相拘绞也。戊承丁,象人胁。凡戊之属皆从戊。”
本义是指长柄大斧一样的武器,后被淘汰,便借用借用为十个“天干”的第五位,作为“五”的代称。
戊土属阳,指大地的土,广厚茂盛,又指堤坝之土,可有力地防止河川泛滥。戊土诚实,厚重,性情笃实沉稳,为人憨直。
图片
“戊”字的演变
戊,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,是象形字,其古字形像斧钺一类的兵器。左边朝左的形如月牙儿的部分,代表宽的斧刃;右边的一竖代表长长的斧柄;斧柄顶端向右弯的部分代表顶钩,底端的部分代表脚叉。
“戊”早在甲骨文中就被假借作天干第五位的代称,并成为此义的专用字,由此又引申为序数第五。
古代以十干配五方,戊居于十干之中,因以指中央。而由于依照古代的五行观念,中央属土,所以“戊”又成了“土”的代称。
《春秋·桓公二年》:“夏四月,取郜大鼎于宋。戊申,纳于大庙。”
《汉书·律历志》:'五六者,天地之中合。’故曰'戊,中宫也’。”
宋·苏轼《思无邪斋赞》:“培以戊己,耕以赤蛇。”
着雍(yú hù):一说读作“zhù yōng”。亦作“著雍”或“ 著雝 ”。岁阳名。十干中戊的别称。
《尔雅·释天》:“(太岁)在戊曰着雍。主和养万物也。”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“午在戊曰著雝。”
《资治通鉴》使用星岁纪年法,开篇即为起着雍摄提格(戊寅),尽玄黓困敦(壬子),凡三十五年。
(未完待续)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开户费用,中国股票配资网网,配资炒股论坛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